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项目:“诵经典·言家国”项目访谈

2023-12-28点击:10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项目:“诵经典·言家国”项目访谈

  • Part1团队简介

  1. 参赛负责人及成员介绍

 “诵经典·言家国”项目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李馨瑶发起,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本硕博同学参与其中。

 李馨瑶,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陈阳,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海如,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岳来,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娅玮,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张舒越,项目团队成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MFA艺术硕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久溪,项目团队成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PPE实验班本科生,保研至复旦大学;王豪,项目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魏博伦,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杜宜桓,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耀元,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持人。


2、指导老师介绍

 喻梅,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航,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后讲师;

 吴洁茹,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闫玉刚,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蒋洁,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 Part2项目分享

  1. 简单介绍下您参加的项目?

 “诵经典·言家国——民族地区青少年经典诵读公益服务引领者”项目团队,致力于打造最专业的经典诵读公益服务。团队是由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播音主持艺术学、新闻学、系统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专业的本硕博学生组成,多年来坚持知行合一,曾前往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云南省保山市等地中小学推广国家通用语并开展诵读交流,引领民族地区青少年通过诵读中华优秀经典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网、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各级媒体报道超百次,点击量超1.3亿次。


  1. 您选择这个项目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和初衷是什么?

 李馨瑶: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一直以来都有和海内外、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交流经典作品诵读的传统。我从大一,也就是2015年起,跟随学院品牌活动“辨与论公开课”,前往云南、河北、湖南等地调查研究。2018年,跟随学院去到改革开放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交流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关注民族地区、乡村地区、青少年语言问题,也逐步建立起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习惯。20234月,学校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专业特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所以我想结合自身专业解决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现实困境,这也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初衷和灵感来源。


  1. 能否简单为我们描述一下项目的创作思路?

 李馨瑶:分为三个阶段,梳理过往实践、确定表述框架、精准总结提炼。阶段一,团队系统梳理了过往所开展过的实践,进行系统归纳;阶段二,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从“接受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在阐述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表达;阶段三,在表达的基础上提炼特点、亮点,突出优势、长处,以求项目的最佳呈现。


  1. 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馨瑶:最困难的部分是关于项目的模式提炼,即如何在项目中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部分,让公益模式能在更大范围内被应用。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考虑问题时从“做了什么事”到“怎么做这个事”的思维转变,也是从感性表述到理性表述的思维转变。


  1. 谈谈项目的实施方法?

 陈阳:我们的项目以“传诵中华经典,言说家国情怀”为理念,面向民族地区青少年和教师两类人群展开服务,诵读课堂、诵读汇演等都是我们活动的实施方法。例如今年春季,我们就到了贵州省仁怀市和当地的青少年们开展了线下的诵读交流,我们也一直有微信群,在群中对孩子们发布的诵读视频及时反馈点评。通过我们面对面、点对点的帮助,看到了孩子们明显的成长与进步。


  1. 在团队协作当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阳:最大的收获就是整个团队的小伙伴儿,我们不仅是比赛上的战友、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团队成立多年来,我们在一次次实践中默契合作,也一次次在学习上互帮互助。


  1. 这个项目中有什么让你难忘的经历?

 李馨瑶:去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塔布塞乡乌兰夫小学调研的经历最让我难忘,这个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命名的学校负担着全乡21个村青少年的义务教育,但整个学校只有56名学生。当地老师跟我说:“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失,使他们交流和表达都成问题。”民族地区学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让我感受颇深,这次调研更是坚定了我持续开展项目的决心。

 岳来: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中,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得到了心灵的洗礼、自身的成长,这离不开指导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喻梅老师、吴洁茹老师、王航老师多次和我们探讨诵读教学中的方法、与孩子们相处时的语言表达,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我们和民族地区孩子们之间也是一种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亲密关系。有一次,一位乌兰夫小学的小朋友一直盯着我看,我问他:“你为什么一直盯着我看呀?”他说:“你好高呀,我什么时候能像你这么高?”我听到了他的愿望,慢慢将他抱起到我的肩上,让他看看长大后的视野究竟能看到多广多远。我想,这就是一种师生传承的力量。

 陈阳:最难忘的就是大家在比赛开始前,每天晚上九点钟的模拟路演,大家都准时上线,看到团队整齐排列的头像、听到成员们针对路演各抒己见,每次会议都有一点小进步,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了一个目标彼此加油鼓劲儿,这也是我们在无数个深夜改稿、改小片、校对文案的驱动力。


  1. 请问您认为团队能够荣获金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李馨瑶:首先是在头部院校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培养下,使我们具有更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更开阔的视野,为团队深入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我们的严谨和热爱。严谨体现在,我们对路演的每一句话、计划书的每一个表达、PPT的每一个格式和标点的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热爱在于,不论是专家顾问、指导老师、团队成员都是真心的为项目竭尽全力、付出心血。是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团队才能取得金奖。


  1. 项目与我校的传媒特色是如何结合的?

 陈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十年坚持优质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坚持做好社会服务,取得了非常突出成绩国家级一流课程《诵读指导与实践》《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教学团队为“诵经典·言家国”团队项目的开展保驾护航。诵的是经典,更是力量;言的是家国,更是不绝的希望。


  1. 项目最终斩获全国金奖,这一路走来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帮助与指导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馨瑶:衷心的感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今年6月,在我决定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的时候,还完全不清楚比赛的流程,甚至连路演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从6月起,双创中心组织了数次给学校优秀项目的培训,我们在反复的路演、跟专家请教、和其他团队小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自身的项目,见他人、更见自己,才有了最终的呈现。

 陈阳:团队的实践有很多年了,但是对于比赛我们几乎是零经验。从最初筹备比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就给予我们鼓励,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完善自身,如何明确的展现我们的优势、如何对我们过往的成果量化清晰、如何捋清讲述的逻辑……这都是我们前行路上关键的助力。

 岳来: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帮助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和太仆寺旗当地文旅局、融媒体中心、乌兰牧骑、经济发展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并针对当地问题结合播音主持专业优势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真正将思考写在了民族地区的土地之上。


  1. 在这次赛中,你有什么样的心得和感悟?

 李馨瑶:我非常感谢当初选择参赛的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决定,我就不会有这一年参赛的经历,我收获了太多出发时无法预料到的事情,是老师们的关注和关爱、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并肩作战的友谊、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希望大家都能来参加大赛,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阳:把每一个细小处都做到极致。从团队决定参赛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达到什么样的名次,而是大家脚踏实地地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一个人前进一小步、合力就是团队前进的一大步。从筹备比赛,校赛、市赛再到刚刚结束的国赛,每一步我们走的都不易,但每一步我们都能做到稳扎稳打。

 岳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培养“四个自信”,我们“诵经典·言家国”团队正是将自信之水点滴浸润在孩子们的心中,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见证了一位位孩子的蜕变,见证了经典诵读为孩子们带来的自信力量。每一位孩子也都将在成长中将这种自信的力量传递下去,由点滴的自信汇成自信的江河,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将在诵读声中不再困于孤独和怯懦,而是为了自己梦想的未来坚定地出发。我们身为“诵经典·言家国”的成员,会坚持“传诵中华经典,言说家国情怀”的理念,继续深入民族地区,为各地民族地区青少年带来经典文化的滋养,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的声音不会消逝,我们一直在路上!


  • Part3经验分享

  1. 您认为优秀的项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李馨瑶:包括选题要落地、团队要齐心、实践要扎实、模式可持续。首先,选题一定要从生活中来、从问题中来;其次,在项目推行过程中,要和项目顾问、指导老师充分地交流,及时地寻求指导和建议;在实践开展时,要专业严谨、用心用情;在模式提炼中,不要流于经验总结,而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1.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信息,我们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创课题?请问你们对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有什么建议吗?

 李馨瑶:中国传媒大学的项目多聚焦在“新文科”领域,在选题方面应紧紧围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路展开。回顾过往,聚焦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立足当下,思考现实的困境和需求;着眼未来,不断创新追求新方案、新模式、新出路。


  1. 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来说至关重要,请问你们是如何寻找、挑选并最终确定团队成员的? 

 李馨瑶:本次参赛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多年间一起开展公益服务、并肩奋战的小伙伴,大家有热情、有意愿、有决心参与到大赛中,把我们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而在参赛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成长、自我迭代,秉持学科交叉的理念,新增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系统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的本硕博学生。


  1. 团队在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意见分歧与争执?面对团队分歧,我们该如何协调?

 陈阳:会存在意见分歧和争执。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团队成员秉持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不管是谁做错了,都会直言不讳的指出来。讨论时会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讨论过后由负责人确定最终答案。如果还有困难,也会及时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


  1. 对于赛前准备,您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

 李馨瑶:需要具备两点,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心态。关于充足的准备,从团队知道项目进入国赛的那一天起,我们每天都会进行1小时的模拟路演,直到开赛前从不间断。此外,在比赛前5天,我们每天都进行10小时以上的压力测试,随时随地的提问和答辩。而良好的心态,是要树立正确的竞赛态度,即拒绝无谓的比较,专注自身的项目,确保比赛时的正常发挥。


  1. 对于路演,您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

 李馨瑶:真情实感和细节挖掘。在撰写路演稿件时,团队进行了密集的头脑风暴,回忆我们开展公益服务以来的种种细节,关于和孩子们的日常相处、调研时发现的现实问题、同民族地区老师们交往的点滴细节等等,我们希望从中挖掘出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画面,分享给老师们。在打磨路演的过程中,我的导师鲁景超教授跟我说:“表达一定要真情实感。”于是,当我比赛的时候,我抛去一切杂念,专注于内容的传递。我们坚信,语言是有力量的,情感是相通的,通过我们的表达,一定能让老师们感受到项目的意义与价值。

 陈阳:我认为对路演的准备就是一个不断和稿件内容、表达样态以及个人风格熟悉的过程,馨瑶姐作为路演的主讲人,无数次的模拟练习让她的表达更松弛,对于稿件微小细节的打磨让她的话语更具感染力。借用我的导师翁佳教授常在课上和我们说的一句话:“庖丁能解牛,全靠跟牛熟”,只有我们自己做到对路演内容的绝对熟悉,才能在路演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信,呈现出生动甚至让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 Part4金奖寄语

(为同学们送一句话,可以是谚语、座右铭、祝福等等)

李馨瑶:创赛是一场“马拉松”,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陈阳:“有些事,就在你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岳来: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稚声虽轻,诵为大吕;童语虽拙,传为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