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项目:冠声文化项目访谈
Part1团队简介
参赛负责人及成员介绍
负责人杜远智: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传播学博士,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我校201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第二学位毕业生,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主持人,2022、2023“嗨·先声派”一带一路配音大赛声音助力官,2022、2023北京广播电视台“你好,大主播”大赛导师,天津卫视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常驻企业嘉宾,在校期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梦东方创业奖学金特等奖,2020年北京市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2022年北京市教委颁发“到基层工作”荣誉。
团队成员为全研究生阵容,8位博士研究生,5位硕士研究生,其中联合创始人刘欢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副总经理吕翔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曾任爱奇艺节目主持人,为我校201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第二学位毕业生,人事行政副总柳伟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技术部总监张秉炜为浙江大学CG&CAD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国际部总监谢宗旭为清华大学和牛津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研究生在读,品牌部总监曹骞珑为泰国格乐大学工商管理(品牌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制作部总监郭阮晗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硕士在读研究生,另团队中还有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在读研究生舒欣,毕业于我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张乔童,我校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博士在读研究生孙琳,我校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在读研究生蒲成和传播学硕士在读研究生高远欣。
2、指导老师介绍
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全球舆情大数据研究团队”负责人、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国际传播专家、中宏网观察员。长期为国家部委司局,中石油、中铁建、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企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机构提供国际传播力建设相关培训。
王亚囡: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世界华语传媒方向)博士,曾以主创身份获得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金奖。
Part2项目分享
简单介绍下您参加的项目?(项目简介)
我的项目名称叫“冠声文化,让声音赋能中国文化乘风出海”,参赛的公司是“冠声(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我们的企业以“让声音为世界赋能”为愿景,立足“多语种有声泛娱乐出品方”的定位,设立在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福建厦门,面对海峡开展对台传播,立足海丝开展面向带路国家的传播,立足海洋做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播,主要开展的有影视作品出海译配、国内IP的多语种有声书出品、多语种音视频播客几项业务,未来两年我们将会打造面向东南亚Z世代的泛二次元有声平台,为东南亚年轻人提供移动端文娱消费的新选择,也将中国故事通过声音媒介向世界上更多的地方传播。
您选择这个项目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和初衷是什么?
我的创业项目其实关键词就是“声音”,那声音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事业。我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丰富的内容搭载声音媒介传递出来的信息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说起创业,其实在我本科的时候就开始了,“未来演说家”这个品牌就是由我创建的,它历经七届,覆盖全球十余万青少年,通过中文演说传播着中国的声音。我的创业团队还承办了中国主持传播论坛,并发起了产业活动新声大会,我们一直在探索传播中国声音的途径和方式。过去的创业实践,让我发现其实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是多元的,我们不缺好故事的素材,缺的是讲好故事的方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网络音频产业兴起,我就找到了和我专业相关也是非常好的讲故事的载体——声音媒介。很幸运的是,我又认识了国内知名的配音演员季冠霖老师,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创业项目。
能否简单为我们描述一下项目的创作思路?
一方面我其实是个连续创业者,所以创业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另一方面我有把我在读书期间的学术思考和产业实践相结合到一起,再加上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就有了冠声厦门主体公司的创业思路。
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因为我的项目就是我的公司,我需要平衡公司实际经营和参加大赛的精力分配问题,更主要的是大赛有它的规则和要求,我不是拿公司随便去说说就可以,需要匹配大赛的评审标准,所以这里就要特别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帮助,因为学校在我们参赛过程中给我们请过多位专家来指导我们的项目打比赛应该怎么调整,指导老师也用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意见,让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
谈谈项目的实施方法?
我们厦门冠声这个主体在成立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代表作了,比如今年上线的《甄嬛传》有声剧,半年多就有超过5000万以上的播放,上线喜马拉雅的《高智商犯罪》有声剧有2.2亿播放,创造了百万级的分成规模,全平台上线的有声书《重回1990》,一共有4亿多的播放量,还有蜻蜓FM上1.8亿播放量的有声剧《斗罗大陆》是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版本,这些都是我们公司的作品。那么厦门冠声的成立其实真的要感谢我读博期间的思考和周亭老师对我的点拨,因为我博士研究方向是媒介内容生产,周老师启发我说我做的这些声音产品是不是可以考虑向海外进行输出,后来我们团队经过调研发现,海外有声的市场非常大,国内有声出海的企业又非常少,于是我们就这样定位了厦门冠声业务的方向。
在团队协作当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实际上,因为我们的团队是由一群“梦想同频,能力互补”的跨学科、海内外的研究生组成,我们又是做文化出海的业务,在全球有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语种的声音人才要进行沟通合作,所以创业的过程其实始终在做跨文化的交流,承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又能找到业务发力的锚点,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这个项目中有什么让你难忘的经历?
分享两个经历吧,一个是跟项目有关的,另一个和比赛相关。今年4月份我和团队到东南亚进行市场调研,我们去参加了泰国最大的书展,我们惊喜的发现当地畅销的图书尤其受到年轻人喜欢的80%的作品都是中国的网文小说,更夸张的是2021年泰国图书销量排行榜中前十名全部都是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可是受众对于这些作品“有声化”的需求真实存在却没有得到满足。第二个难忘的经历就是这次全国总决赛的前一天,因为之前创业太忙了没来得及准备评委提问环节,所以那天晚上,我的指导老师王亚囡老师就带着带队的蒋洁老师,还线上拉了团队的核心成员向我轮番“轰炸式”提问,提各种刁难我的问题,然后我们一起梳理答案。结果第二天评委的问题基本上都在我们头一天晚上准备的范围里,这也让我现场的答辩非常顺利,所以要感谢老师和团队的伙伴们。
请问您认为团队能够荣获金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我认为获得国赛金奖的项目肯定“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占一些,那我的创业项目之所以能得金奖,首先我认为还是因为我们的项目符合当前国家“文化出海”的大方向,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同时又有市场需求的;其次我们选择了一个蓝海竞争的市场——有声出海,这也是我和团队的优势,我们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结合我们落地传播的能力,让我们的项目特色和优势都非常突出;第三就是我们的参赛团队构成,在做国际传播方面可以很好地应对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和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三个特点可能是我们拿国赛金奖的关键。
项目与我校的传媒特色是如何结合的?
我们的项目和学校两个特色结合的非常紧密,一个就是“国际传播”,咱们学校在国传方向上既有学术上的历史渊源,又有实践上的稳固根基,今年学校还牵头成立了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这也为我们的创业项目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专家智库资源。另一个特色就是“声音人才”,我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音艺术专业都为声音行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我们团队也吸纳了很多位,学校还在今年专门成立了广播研究院,特别重视声音媒介特性的研究,多位老师都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帮助和支持,而在做国际传播的多语种人才储备上,我校小语种专业及国际留学生,都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才发展条件。
10、项目最终斩获全国金奖,这一路走来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帮助与指导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幸好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陪伴,安排专家老师梳理项目逻辑、辅导项目书、针对路演提问,每一个环节,中心都在为我们保驾护航,尤其是最后国赛阶段,中心领导、老师一直密切关注我们项目的进展和情况,在我们有困惑的时候,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帮助。要谢谢学校,谢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11、在这次大赛中,你有什么样的心得和感悟?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挺怕坚持的,其实参赛过程中我有想过放弃,但是咬咬牙挺过来了,就真的会有收获。所以我觉得这次参赛也是对我日后创业的一次“心灵”疏导,在正确的路上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曙光。
Part3经验分享
您认为优秀的项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我觉得项目首先要和自己的优势高度关联,比如专业优势、能力优势,它是这个项目为什么你做就比别人做好的关键,其次项目要与时俱进,要创新,既符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又能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就是项目需要一支队伍,而不能是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因为每一个成功的项目背后都有几个关键环节,团队能力互补非常重要,最后我觉得就是要有不断“进化”认知和实践的过程,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行”都是有限的,我们的项目不管是真实的创业环境还是参赛,都需要不断迭代自己对熟悉的行业、技术、文化的认识和实践。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信息,我们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创新课题?请问你们对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有什么建议吗?
我觉得还是得“专注”,专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足够深入的思考,有创新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突破自己的“傲慢”和“偏见”,因为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里,我们容易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片面的信息就得出一个结论,确立一个命题,所以需要专注的基础上得最大程度地触媒,打开自己的触角,尽可能广泛汲取信息,然后再做筛选和分析。
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来说至关重要,请问你们是如何寻找、挑选并最终确定团队成员的?
因为我们已经是在实际经营的企业,所以团队大部分成员就来自我们公司的同事,还有一部分其实是结合我的创业项目所需,我在学校内尤其是我的师门里来选择了校友,我们确立这个最终的团队,还是坚持了“跨学科”和“能力互补”的原则。
4、 团队在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意见分歧与争执?面对团队分歧,我们该如何协调?
争执和分歧是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虽然我们目标一致,但大家的专业和经历不同,对一些问题就会产生分歧,但我们的处理方式比较理性,首先不能陷入情绪中,先暂停讨论,大家收收情绪,先不推进这个争论的点,然后各自去做准备,再找个时间大家各自发言来用论据说服他人,最终投票,基本上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5、 对于赛前准备,您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
对于参赛来说,还是要做很细致的准备。尤其是要研究一下大赛的评审标准和规则,根据标准组织素材,但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些素材一定要在一个逻辑里,而不是平铺在评委面前,这很关键。
6、 对于路演,您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同学在路演上基本都不差,因为学校特别注重对我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那回顾我自己的路演,我还有一点提示,就是找到一个自己最舒服的逻辑来讲,像我的项目,就是以我个人的经历为轴,串联起来的,讲起来就很舒服很顺。
●Part4金奖寄语(为同学们送一句话)
做有“韧性”的创业者,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