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里河山:云南石林“刺绣兴乡”助推计划

2021-11-06点击:10

项目名称:绣里河山:云南石林“刺绣兴乡”助推计划

负责人:所揽月

获奖情况:第七届互联网+大赛校内赛二等奖、北京市三等奖;

第一届“白杨创汇”商业计划书/项目企划书路演大赛第三名,获“白杨创星”称号


一、 关于互联网+大赛项目:


Q1:简单介绍下您参加的项目?(项目名称、负责人、获得奖项、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绣里河山:云南石林“刺绣兴乡”助推计划

负责人:所揽月中国传媒大学19级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方向),法学(网络与知识产权法方向)双学位

获奖情况:第七届互联网+大赛校内赛二等奖、北京市三等奖;

第一届“白杨创汇”商业计划书/项目企划书路演大赛第三名,获“白杨创星”称号

项目简介:绣里河山:云南石林“刺绣兴乡”助推计划主要以阿诗玛IP形象、文旅路线展示的H5、提供文化服务的小程序为主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用传说人物阿诗玛的形象将彝族撒尼刺绣文化与石林红色文化进行连接,旨在传播发扬彝绣文化与石林红色文化,促进石林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Q2:您选择这个项目和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我的家乡就在云南石林,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受老师课程的启发,我开始关注家乡的非遗。假期里,我多次拜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人和村寨里的绣娘。在实地调研中,更加了解了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困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组建了团队,开始帮助这项家乡非遗的传播和市场价值转化。



Q3: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困难?您又是怎样克服和度过的?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大部分是文科同学,对于技术不太清楚,所以就找了一些外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帮助我们实现小程序、H5等功能。



Q5:谈谈您的选题及实施方法?

我的参赛组别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意组,云南石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红色旅游资源是我们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的项目就是以云南石林的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化及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撒尼)刺绣为主要对象,以互联网技术为开发核心,以微信小程序为主要传播渠道,而打造的一个低成本、高效能、易推广、易曝光的平台。“绣”指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刺绣,“河山”是指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的地方——云南石林,“河山”不仅是云南石林的文化遗产,更是彝乡绣娘在针线中表达出的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对祖国河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项目以期探索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用彝绣穿起石林的红色旅游景点,传播石林红色旅游文化、彝绣文化,帮助当地绣娘增收致富,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Q6:在项目实施阶段,团队内部是如何沟通的?是否遇到分歧?如何解决?

在项目实施阶段,遇到的困难就是线上办公。由于队员来自不同的高校,又处于疫情期间,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微信+腾讯会议来完成。我们团队内分工清晰、工作效率高,主要是策划组、美工组和技术组。策划组给出方案,统筹美工和技术同步展开,将工作划分为具体的DDL,逐步完成。队员有分歧都会一起商议,最后形成决议。



Q7:您认为优秀的项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我认为优秀的项目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一个有潜质的资源。项目的初衷和灵感基于优质的、值得开发的文化资源。尤其是红旅项目,需要深入调研、走进乡村、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可操作的细化。其次是有凝聚力的团队。团队需要充分发挥专业互补的优势,合理分工、性格互补、价值统一。最后是有核心价值和表达能力。项目需要一个关键的价值取向,引导团队不断推进项目。而在比赛环节,流畅的表达和详略得当的PPT是参赛获奖的必要条件。




Q8:团队成员收获有哪些?

团队负责人: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参与这个项目。这不仅是一个深入了解家乡的实践机会,更是一个把石林风土人情介绍给外界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更深刻地认识、体验了家乡的非遗项目——撒尼大三弦、撒尼刺绣、阿诗玛。尤其是撒尼刺绣和阿诗玛,第一次近距离地触碰到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换一个视角再次看熟悉的石林,又是另一番模样。贾樟柯说,只有离开家乡,才能获得家乡。通过这次活动,我深以为然。真切地体会到,离开了家乡,才获得了看家乡的另外一种视角。也希望我们这一辈青年可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播出去,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团队成员:作为文创方向的学生,“非遗”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这次经历让我在文字记载之外,切身感受到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我们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跃英老师面对面交流,感悟一针一线绣出的撒尼风骨;聆听悠长动人、声情并茂的阿诗玛唱段,欣赏王玉芳老师对音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参观传统与现代结合、古朴与时尚并存的刺绣工作室,探索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模式。在不断的体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刷新中,我对非遗发展也有了新的想法。正如工作室的小钱姐姐所说,“非遗要活起来,就得让人用起来”。非遗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走进大众的生活,真真切切地为人所用。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年轻的思维和富有创意的方式,以青年力量让厚重的历史重焕生机和活力,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添砖加瓦。

团队合照


二、 传媒特色:


Q1:你的项目与文化、传媒相关度,你对传媒领域项目的看法?

我们的项目与文化息息相关,目的也是实现非遗的传播。我们的团队希望能够凭借自身传媒人的本领宣传出当地的精神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石林独特自然与文化的珍贵魅力。



Q2:在传媒大学的学习对你的参赛项目有什么样的影响?

正是受传媒大学老师课程的启发,我才开始关注家乡的非遗,并且有了组建团队、推进项目的想法。也得益于老师提供的资源、指导和帮助,我们才能联系上传承人,并且让项目顺利推进。非常感谢传媒大学的平台和传媒大学杨红老师不遗余力的帮助。


三、 对在校大学生申报互联网+大赛项目的同学有什么建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大家要敢想、敢做。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学科、擅长领域去发现创意点。其次,大家要脚踏实地,不能全凭空想。要结合社会实践、深入调研、亲身参与,发现市场需求和痛点。最后,大家要加强交流,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多多请教老师,老师的指导往往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同学组建团队,一起攻坚克难、完成项目是一段颇具成就感的宝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