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老旧影像修复及内容互动社区

2021-11-08点击:14

项目名称:拾忆——老旧影像修复及内容互动社区

负责人:庞宇轩

获得奖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一等奖、市一等奖、全国铜奖


一、 关于互联网+大赛项目:

Q1:简单介绍下您参加的项目?(项目名称、负责人、获得奖项、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拾忆——老旧影像修复及内容互动社区

负责人:庞宇轩

获得奖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一等奖、市一等奖、全国铜奖

项目简介:

拾忆,意为拾起珍贵的回忆,旨在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修复技术为用户自动复原老旧影像,帮助人们重温昔日时光、了解祖辈经历,助力党史馆、博物馆等机构全面提升老旧影像资料的视觉效果,吸引更多的人缅怀历史、以史为鉴。

产品以「网站+微信小程序+app」的形式联合呈现,面向个人及团体机构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划痕修复、影像降噪、影像清晰度提升、智能风格迁移、图像背景除杂、一键上色等影像处理功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为传统的人工修复师搭建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拾忆同时推出专属交流社区,便于用户分享修复影像及背后的故事,力求打造最好的影像修复使用体验。

项目发起于2021年4月,团队成员横跨国内外4所高校12个不同专业,已取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多篇相关论文成果,与包括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南通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长春市骏驰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多家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获得意向投资600万元,作为新生项目,在众多深耕多年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Q2:您选择这个项目和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我的家中也有很多老照片,家人只是随意的将它们夹在书中、放在抽屉里,这使这些照片在保存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比如划痕、折痕、破损、斑点等。我们曾经想把这些照片数字化保存,也咨询过专业的人工修复师试图修复它们的损伤,但人工修复成本高、耗时长,没有很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联想到许多博物馆、档案馆也在做馆藏数字化的工作,也在进行老旧影像修复,而当下却没有一款可以自动修复图像的产品,这些机构中大部分都在雇佣人工修复,所产生的人工成本和经济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我的科研导师杨盈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恰好就是智能视音频处理,在她的介绍和帮助下,我接触了图像修复领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代码实现能力,于是我开始尝试开发一款面向团体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影像修复服务的产品——这就是后来的拾忆。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产品,解决用户日常的一些图像修复、图像处理需求,为档案馆、党史馆等机构提供批量影像修复服务,全面提升数字化馆藏的质量。同时,有了更高质量的历史影像,也就有了更高质量的党史学习材料,恰逢建党百年跨时代节点,影像修复也能为党史教育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力量。


Q3: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困难?您又是怎样克服和度过的?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发育时间太短,项目不够成熟。拾忆实质上发起于今年四月中旬,也就是参赛前不久,与很多深耕多年传承下来的项目和老师直接给的项目相比,我们完全是从无到有地提出这一想法,无论是底层算法、产品开发,还是运营推广、商业模式,都很稚嫩,都亟待改善。好在我们的顾问团队非常给力——双创中心的王晓艳教授、信通学院的杨盈昀教授、广告学院的杜国清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静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蒋洁老师也一直跟进着项目进度,帮我们寻求了很多外部指导,为我们弥补了参赛经验上的不足。从校赛网评,到校赛答辩,到市赛网评,到市赛答辩,再到国赛网评,每一次我们都在跟ddl赛跑,每一次都是整个团队连续通宵多日改方案。顾问团队的指导意见,我们成功落实了大部分,也正是得益于此,我们克服了新生项目的困难,在众多老项目中杀出重围。


Q5:谈谈您的选题及实施方法?

我们的选题一直围绕着“老照片修复”这一话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修复受损的影像资料。从技术角度上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算法设计和产品开发我们为此分别设立了算法组和开发组,算法组由4位来自同一实验室的同学组成,在技术顾问杨盈昀教授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底层算法设计工作,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开发组主要由一位美工成员和一位拥有全栈开发实力的成员组成,后者虽然是本科生,但曾任上合组织web开发工程师,拥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功底,因而对很多项目都很困难的产品落地环节,对我们来说变得不再困难。

除此之外,老照片修复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老照片承载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回忆的载体,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张小小的泛黄相纸,而在于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我们在注重技术效果的同时,也投入了很多精力试图挖掘老照片的内涵。我们开通了专属交流社区,便于用户在修复影像后一键分享、讲出它背后的故事;我们设计了话题标签的功能,策划了“内容创作者激励计划”,通过授予专属标识、提高曝光度等方式鼓励创作;我们与很多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免费为包括朝阳区档案局在内的多家档案馆提供了部分影像修复服务,初步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积累了知名度。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满足不同端用户对于影像修复、影像处理的需求,更希望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帮助用户拾起尘封的回忆,打开时光隧道的大门。


Q6:在项目实施阶段,团队内部是如何沟通的?是否遇到分歧?如何解决?

我们的团队由来自国内外4所高校12个不同专业的15位成员构成,地理位置跨度较大,使得我们几乎所有的沟通都是在线上进行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微信(群)。我们将项目相关的工作拆分成了泾渭分明的几部分,分配给了不同的部门或小组,不同工作之间的交集较少,且一般会设有专人负责对接,例如开发组和美工组之间,产品部、运营部和财务部之间的沟通相对较为密集,通过专门的同学进行。项目负责人也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明确每份工作的具体要求、预期效果和截止时间,做到有条不紊。

项目实施阶段几乎没有遇到过分歧,这得益于高效的问题决策机制:一是我们非常注重听取顾问团队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甚至一些实施细节,都有5位专业的指导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在他们的指导下迎刃而解,而如果单凭我们自己头脑风暴,可能会大大拉低工作效率,最终还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解决方案;二是我们的分工非常明确,彼此足够信任对方的专业能力,因而各个部门都拥有着很高的自主决策空间,当某一部门制定了发展方向后,除非与整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否则项目负责人和其他部门的成员都会充分尊重这一决定,不会对其指手画脚。


Q7:您认为优秀的项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 扎实的技术基础,可能包括底层算法设计、产品前后端框架和技术迭代能力;

2.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在拥有足够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要能为社会的某个领域创造价值;

3. 优秀的团队,包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各部门成员及强大且全面的顾问团队;

4. 精益求精的内核,永远以审视的态度看待项目,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项目实施进度,永远致力于寻找项目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完善项目。


Q8:团队成员收获有哪些?

同学们在项目从无到有的诞生、完善过程中,锻炼了各自所在领域的专业能力,接触并了解了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培养了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决心,形成了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朋友,这些都是不亚于奖项,甚至比奖项本身更加珍贵的收获。


二、 传媒特色

Q1:你的项目与文化、传媒相关度,你对传媒领域项目的看法?

老旧影像是历史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拾忆在提供老旧影像修复服务的同时,对老照片背后的文化内涵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通过打造专属分享社区、开通话题标签等方式鼓励用户创作,形成「修复+分享」的产品生态。我们认为,一味地发展技术是行不通的,产品想要做的出色,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价值,有自己的传媒符号。

Q2:在传媒大学的学习对你的参赛项目有什么样的影响?

拾忆涉及到了很多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相关算法,包括图像修复、风格迁移、自动上色、单幅图像超分重建等。在这一领域中,传媒大学的科研实力非常雄厚,信通学院的杨盈昀教授从事智能视音频处理方面的研究,其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杨教授是我的科研导师,也是拾忆的技术顾问,她为项目提供了非常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助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项目后续的一切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 对在校大学生申报互联网+大赛项目的同学有什么建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这几个月以来的学习摸索,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 积极寻求并虚心听取顾问团队的建议。作为在校大学生,可能的确发现了某一市场痛点,并且有比较好的产品设想,但在很多细节上其实是严重缺乏经验的,比如行业内最前沿的成果有哪些、更新换代频率又是什么样的,比如财务部分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哪些数据、商业模式应该如何制定,比如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寻求什么样的背书、准备什么样的支撑材料,甚至细化到ppt的底色、构图和文案的叙述方式,这些都可能是决定最终成败的点,而没有足够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的支撑,单凭一帮大学生的头脑风暴,很难把这些点做到无可挑剔。这个时候,就要积极主动地寻求顾问团队的指导意见,并且高效地落实到项目中,让顾问团队的学识和经验为项目保驾护航。我相信只要能做好这一点,项目就已经成功了八成。

2. 寻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给与充分的信任。我是一名信通学院的学生,在项目中的角色更多的是技术人员,虽然我是负责人,但我并不会强行去做我不擅长的内容,而是会把它们分给我的队友,并且充分相信他们能够做好。这样不仅能提高团队的决策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相信谁都不喜欢被外行人指指点点的感觉。

3. 要和ddl抢时间,不到最后一刻不松懈。以在校大学生的水平,做出来的项目永远都不会是完美的,永远都存在着精益求精的空间,而在ddl来到之前,项目成员的共同目标就应该是拿出一套来的及拿出的最好方案,而不是提前一两天早早地提交了事。多向顾问团队请教,多进行头脑风暴,多审视项目的每个方向,看看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点,来的及做就加班赶出来,来不及做就等下一轮备赛的时候加班赶出来,如此以往,项目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